從威尼斯搭車到佛羅倫斯

車站的月台
車站的月台
歐洲的鐵路系統非常的發達。從威尼斯出發到佛羅倫斯,可以走鐵路。我們選擇搭乘「歐洲之星」(EUROSTAR)高速火車。我們上車後沒多久就發車了。
歐洲之星
從火車眺望威尼斯
 
高速火車快速的以時速一七四哩離開威尼斯,往佛羅倫斯行駛,列車幾乎沒有噪音,只聽到柔和的喀喀聲與微微的搖晃。
 
歐洲之星火車的內裝
 
 
環看車廂內,旅客有人將座位轉向,四個人面對面打起橋牌的、有低頭看著手中報紙的、也有兩兩交頭接耳者,看得出來有的是旅者,有的是商務人士。我拿起相機,將鏡頭朝向窗戶,就像獵人趴在草地上拿著槍管靜靜的等候獵物般,伺機等待美麗的香間景色。
 
 
列車迅速的穿過亞平寧山脈一重又一重的山頭,優雅的在鄉間平原上畫出一條弧線。大雪雖然已經停止,然而從窗外依然可以看見山頂上堆積著昨天的白雪。聽說兩天前在這一地帶,交通還曾因為大雪而中斷。

 

車窗外的景致
雪白的地面
鄉間小屋
積雪的鐵道

 

 
 
大約行進了兩小時左右,我們終於到達了佛羅倫斯的中央車站(Firenze Santa Maria Novella )。

 

白天並沒有時間好好拍攝火車站附近,這是晚上回旅館後在陽台外面拍下

 

 

 

佛羅倫斯

佛羅倫斯是歐洲中世紀重要的大城。曾經是首都。也是文藝復興誕生的地方。在此誕生的名人有達文西、米開朗基羅與但丁。城市的三大旅遊景點分別為大教堂廣場、領主廣場、阿爾諾河(Arno)上的老橋(Ponte Vechio)。整體來說範圍並不大,可以慢慢逛,感受一下這個古城的魅力,體會一下為何文藝復興會從這裡開始。
 

 

聖母百花教堂(Santa Maria de Fiore)

首先我們從中央火車站(Firenze Santa Maria Novella)出發,經過新聖母教堂(Santa Maria Novella )右轉後繼續像前直走。灰濛的天氣,是北國常有的景色,地面的坡度微微的向上,走在石頭鋪上的地板上,顯得有點吃力。歐洲的古城到處都是這種地板,想必是幾個世紀前舖設給馬車通行用的吧。邊走著邊抬頭望去,街道的盡頭,漸漸露出一個巨大的圓頂建築物。我們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佛羅倫斯最著名的教堂。

 

抬頭一望,教堂就在不遠的前方

 

 
 
話說佛羅倫斯最著名的教堂,非聖母百花教堂莫屬了。它是一座由義大利建築師阿諾爾福迪砍比奧(Arnolfo di Cambio)設計,於1296年開始動工,花了將近150年才竣工。聖母百花教堂長久以來不僅是佛羅倫斯的信仰中心,也提供了幾百年的戲劇與魅力。
 
教堂的造型屬於哥德式的建築,高106米,外部由白色、綠色與粉紅色等彩色大理石鋪成。教堂的圓頂由八角肋骨支撐而起的龐大穹頂世界排名第二,的直徑為42.2公尺,比第一名的萬神殿差距不到一公尺。在198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

 

教堂的圓頂
教堂的正面
教堂的正面,在夜光下顯得特別的詭譎

 

 

喬托鐘樓(Giotto Bell Tower)

鐘樓於14世紀由建築師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設計。造型如方形高塔聳入雲端。

 

 

 
它的邊長14.5公尺、高84.7公尺,共有五層樓,先後分別由數位設計師完成建築。頂端第五層樓的鐘架懸掛著教堂兩萬多磅重的大鐘,至今幾百年還能夠屹立不倒。鐘樓的四面牆由彩色大理石及浮雕塑像裝飾,內容描繪了人類的起源和生活等故事。

 

 

聖約翰洗禮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

 

建於11世紀,為八角形的拜占庭風格建築,其前身是古羅馬時期遺留下來的小廟宇。建築的每一面縱向橫向都呈三三三制結構。八角形,代表重生與重新創造。神曲的作者但丁(Dante)曾在此受洗。

 

 

天堂之門(Porta del Paradiso)

 

聖約翰洗禮堂分別在北、南、東三個方向設立銅門,其中以面向聖母百花教堂的東門,最為有名,被米開朗基羅稱為「天堂之門」,由義大利雕塑家羅輪佐‧吉貝爾(Lorenzo Ghiberti)於1452年製造。金光閃閃的天堂之門由十塊方形鑲板組成,每塊都描繪了舊約聖經的一個重要場景。雕塑敘事範圍從伊甸園、摩西到所羅門王的聖殿,由垂直兩欄個五塊鑲板展開。縱向與橫向都呈現三三制的結構。其中,雅各與以掃的鑲板上有著雕塑家羅輪佐‧吉貝爾的落款。與聖彼得堡的聖門一樣,天堂之門25年才開啟一次,下次開門時間是2025年,希望屆時還能來這裡親眼目睹。

 

 

 

 
 
然而據說眼前看到的不是真跡,而是個精密的複製品,真跡在水災過後,已被移往大教堂博物館保存修復。

 

 

 

 
 
如果你以聖母百花教堂為中心,配上喬托鐘樓及聖約翰洗禮堂。三個建築物構成一體。顯得格外的壯觀。

 

夜間的樣子

 

學院畫廊

接著我們要去參觀學院畫廊。此畫廊內最最最著名的就是米開朗基羅著名的『大衛』雕像。我們也是衝著這個正版大衛雕像來的。

 

 

 
 
畫廊是個不起眼的建築物,到門口的時候,發現已經有很多遊客在門口排隊了。排了一陣子之後,才得以進入畫廊。一進入畫廊不久,就看到一尊五米高的巨大男性裸體雕像。大衛像為大師米開朗基羅於1501年至1504年雕成,以白色大理石雕成,高5.17米,重約6噸,用以表現舊約聖經中的大衛王少年時期在以拉谷挺身而出、隻身拿著甩石器迎戰非利士人的巨人歌利亞。
大衛擊倒巨人歌利亞是一個不斷的在西方世界被重複的傳揚的故事。有別於以往藝術家喜歡的表現方式,『大衛手持利劍以勝利者的姿態將歌利亞的頭顱採在腳下』,米開朗基羅將其雕塑呈現少年大衛拿著甩石器正面迎向比自己高大的敵人那個剎那。正如舊約撒母耳記上17:40『他手中拿杖,又在溪中為自己挑選了五塊光滑的石子,放在袋裏,就是他所帶著牧人用的囊裏;手中拿著甩石的機弦,走近那非利士人。』米開朗基羅描寫的大衛,就是這個瞬間。因面臨巨大災難而血脈噴張、眉心糾結的面孔,暴青筋準備生死搏鬥的手,正好符合當時飽受政治鬥爭,天災侵襲的佛羅倫斯的需要。大衛像被立在領主廣場上,鼓舞當時城邦的民眾。就像大衛一樣勇敢的面對風雨飄搖的時刻迎向嶄新未來。

 

 
矗立在領主廣場上將近三百七十年的雕像,為保持不被破壞,於1873年被移到學院畫廊收藏,現在領主廣場上的看到的大衛像是複製品。

 

 
由於館內清楚寫明不准攝影,我只好忍痛收起相機,沒有留下館內的任何一張照片。有興趣可以參考學院畫廊的網址 http://www.accademia.firenze.it/en/

 

NEXT ON 文藝復興的起點~佛羅倫斯(下)

arrow
arrow

    s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